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宿景祥

    经济全球化并非新现象,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进程,是资本主义延长寿命的历史方法。驱动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国际垄断资本,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冷战结束使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优势;二是战后资本主义内部结构的变化,使资本取得了对劳动的优势。此外,科学和技术进步为这一进程的加快创造了客观条件。全球化进程对资本主义“内部”和“外围”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历史不会“终结”于全球范围的资本主义。这一进程并非“自然的历史过程”。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63 ]
  •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格局

    沈越

    亚洲金融危机前,东亚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美、欧、日三角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向多元化格局发展的趋势。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涉及到东亚国家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目前危险期尚未过去,并随时有可能触发“二度危机”,本世纪内东亚经济恢复无望。东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地位下降,曾一度出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有逆转的可能。与之同时,由高新技术带动的美国经济增长强劲和正在加紧付诸实施的欧洲统一货币,这也将对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8 ]
  •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张晓强

    亚洲金融危机是由国际游资诱导、挑起并加剧的。国际游资的本质是金融资本向全世界进行经济扩张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一种表现。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新形势、新特点,探讨金融衍生工具与投机性国际金融资本的密切关系,探讨中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道路以及监管体系的构建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6 ]
  •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钟伟

    亚洲金融危机是通过国际性金融深化导入亚洲的外部危机,并不完全取决于东亚国家金融体制本身的不稳健性或东亚政府的危机解救措施,它反映了东亚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时的转轨风险;而危机的实质则暴露了当代国际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是在金融资本全球化及其风险具有高度传染性时,缺乏相应的全球监管机制所造成的区域性危机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1 ]
  • 中国经济软着陆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戴贤远

    中国在1993年至1996年的4年间,解决了诸多经济问题,顺利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在降低了通货膨胀率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国即将完成软着陆的时候,亚洲的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随即便爆发了。经济问题在金融领域首先爆发,问题的基础却不仅仅限于这个领域。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亚洲金融危机变得更为复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软着陆过程中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问题,甚至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的问题,有相似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人们可以从这些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寻找规律性的方法,防范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经济发展中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包括多极经济的关联性、金融系统的规范性、国际投资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循序性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2 ]
  •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人民币汇率策略

    胡松明

    亚洲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泰国放弃泰铢同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而引发至今,仍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这一场金融危机,远比我们以前所分析的要复杂得多,其危害和影响要严重得多,深远得多。进一步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全面、客观而又积极地分析它对我国...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6 ]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发展的未来

    唐任伍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曾经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东亚的过去和未来都表示怀疑和担忧。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东亚经济高速发展有着相似的外因和内因,但二者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东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使东亚经济发展困难重重,难以继续保持过去那样的辉煌,但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就标志着东亚经济飞速发展的消失,东亚发展模式的破产。东亚各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并未遭到大的破坏,亚洲的经济规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东亚的市场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因此,经过数年的调整与恢复,东亚经济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3 ]
  • 论社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沈湘平

    人与自然的矛盾直接地是人类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与自然的矛盾。扩大再生产是现代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扩大再生产必须走内涵式道路。人的生产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的。精神生产是推动社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阿基米德点”。科教兴国战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切入点和关键所在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5 ]
  • 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论

    张建卫,刘玉新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大厦与其研究方法体系密不可分。系统而发展地梳理、探索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体系,是一种初步而有意义的尝试。其研究方法体系,源于社会历史背景、个体成长环境与其心理学观交互作用的这一复杂过程,形成于哲学、一般科学和具体研究这一有机联系的三维空间,对构建当代发展心理学富有深远的意义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55 ]
  • 《战争与和平》中天道的显现——试谈托尔斯泰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

    吴泽林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密切关系,绝非仅限于他在晚年对中国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与借鉴,而是和他一生的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相联系的。在托尔斯泰尚未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时期,就在俄国传统的东方思想基础上,逐步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识。《战争与和平》中为反对西方“科学”、“进步”观念而在整个史诗运作中体现的类似中国天道思想,以及人物对“天道”的体悟,就是他走近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一个里程碑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6 ]
  • 论编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杨焕章

    编辑学是一个概念系统。创建科学的编辑学,一个基本的任务就是确定它的基本概念,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严密的系统。编辑学的基本概念有:编辑、编辑活动、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素质、编辑意识、策划、审理、流传、再创造等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4 ]
  • 对学报青年编辑学者化问题的再探讨

    林凤萍

    青年编辑虽然基础好,素质高,已成为学报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对编辑理解上的偏颇及编辑的特殊工作性质,使他们终年忙于组稿、审稿、改稿,尽管编发了大量的稿件,自己却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再学习,也很少有学术力作问世。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必然导致其自身科研能力...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6 ]
  • 必须维护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评《汉字文化》有关国家语文政策等方面的言论

    伍铁平

    (一)关于汉语拼音方案问题《汉字文化》1989年第1~2期合刊第11页发表了如下言论:“‘国际音标’问世,欧美各语种,放弃了以前国际通用的拉丁文而改用注音更精密的‘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利玛窦的陈旧方法为基础而设计制订的。……建议废止‘汉语...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9 ]
  • 教育文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上发表董泽芳、黄学文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一文。文中从三个层面上揭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在认识化层面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社会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培养人为主旨的教育现象也越来越显示出复杂性,...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再论科学技术·生产力·教育

    孙喜亭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是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对社会发展动力以及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等问题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论断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邓小平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出发,对教育作出战略部署:必须充分认识教育的本质,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必须迎着时代,尽快使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脱颖而出;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建构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等。为此必须端正教育思想,否则,教育可能要拖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3 ]
  •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志敏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及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都有着指导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意义,但是只有邓小平理论真正将中国全面推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在现实中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成功地指导了改革实践,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它指导中国敞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为中国与各国共享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在竞争与互利合作中建设理想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 ]
  • 邓小平的素质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王章维,程素卿

    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一样,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在这个理论形成的过程中,邓小平个人的作用又是巨大的和特殊的,也就是说,是与他所具备的非凡素质分不开的。这些素质是:具有对共产主义的始终不渝的理想和信念,具有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经验,具有博大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深刻独到的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就是这些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3 ]
  • 论邓小平关于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的人民观

    马捷莎

    人民作为历史主体是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作为价值主体是指人民是价值的享用者和评价者。过去我们对后者有所忽视,未能找到一条如何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则将人民视为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并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

    1998年05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8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