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

    马维娜

    文化再制不会因为虚拟世界的介入而销声匿迹,恰恰相反,对于在现实与虚拟中不 断跃迁的教育而言,文化再制策略将更隐蔽、更温和,也更容易以误认为前提被确认。教育公平 论域扩展的同时可能也是文化再生产扩展的继续,话语和话语权的复杂与不确定,主动参与式的 权力再生产,文化任意性的施加,都可能使教育公平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教育政策遭遇质疑,并 进而获得一种重新解读。

    2005年02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44 ]
  • 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

    张义兵

    比特所打造出的新世界,建构出了一种摆脱实体社会既有体制的新“社会”———虚 拟社会,滋生出了一种超越传统教育的新教育———网络教育。正是由于网络可以越过实体社会 的种种阻碍,在网络这个独一无二的大平台上,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学被无情地解构;传统教育中 种种不为人所知的压制人的方面也一下子暴露出来;网民们对其或摧毁、或瓦解、或颠覆、或放逐 ……在网络精神鼓舞下,网民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开始重建教育、重写教育学!他们重塑自 我、重构关系、重组话语、重置权力……谱写了一曲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篇章。

    2005年02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1 ]
  • 共享的幻象——信息社会中关于教育知识的建构

    高水红

    教育资源实现的共享,比起以往法定知识中的选择,其所参与的人群、所牵涉的力 量、所遵循的逻辑更为复杂,它拓展了“选择”的问题域,使得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自上而下的权力 控制,拓展向自上而下的动员与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的知识生产方式,原有的城乡二分的 分析模式拓展向贫富二分的分析模式。

    2005年02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9 ]
  • 权力的轮回——虚拟环境下的师生关系

    周宗伟

    信息社会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区别于真实世界的虚拟社会环境的诞生, 虚拟环境下师生关系将出现一些新变化。教育活动的强制性决定了师生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对 抗。虚拟环境下师生关系由传统的“人———人”关系转变为“人———机”关系,因机器与人的不同 导致了虚拟环境下师生间的对抗更趋缓和隐蔽,表现为一种轮回式的权力流动关系:控制对方的 力量也将使自己被控制,最终使双方缔结成一种更牢固的对抗关系。但对抗的目的不是造成双 方的分裂与疏离,而是促使双方达致和谐共生,使教育活动更富活力。

    2005年02期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59 ]
  • 中国电影百年的断想与反思

    仲呈祥

    断想:欲求中国电影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 弃非此即彼,是此非彼的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方式,代之以全面辩证发展的多向思维方式。在电 影与政治、政策的关系上,电影不能简单地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以政治方式取代审 美方式把握世界,但也不能又走向从属于经济,附属于市场的另一极端;在处理电影的认识、教 育、娱乐、审美等社会功能的关系上,过去有片面重教育、轻娱乐的教训,但现在也不能又走向以 娱乐为电影创作“本体”的轻教育、重娱乐的另一极端;在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上,我们是题材 重点论和有差别论者,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提倡创作主题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而关键在于 创作主体,对题材有无独到的思想发现和审美发现。 反思:电影批评方法应坚持美学评析与历史评析的辩证统一,而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并 列的提法并不科学。 辨析:电影应尊重满足和服务群众,但目的是提高群众而不是媚俗,“观众是上帝”论应慎用; 电影应关注市场,赢得“票房价值”,但不应“票房至上”;电影应讲究宣传,无须炒作,“炒作”可赢 得利润,却提高不了审美价值。

    2005年02期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9 ]
  •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

    黄会林

    围绕着“电影与受众”这一课题,以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期丰富的电 影创作实践为据,对当时的电影创作和理论发展进行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不可背离时代而 违背广大观众的审美旨趣;第二,不可背离社会而脱离广大观众的心理体认;第三,不可背离生活 而与广大观众的生命感情相左;第四,不能背离艺术而违反广大观众的审美追求。总之,只有以 观众为本,才有创作的无尽源泉。

    2005年02期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74 ]
  • 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历史回顾与现状审视

    杨红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电影语言的新旧之辨到对谢晋电影的批判,从对第五代 探索影片的评价到对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的争辩,中国电影的现代转型历程一直伴随着现代影像 美学与传统戏剧美学,现代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之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创作逐步 形成重影像轻叙事重电影意识轻文化意识的风气,新世纪初一些理论话语开始对现代性转型偏 颇进行反思。在梳理这一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史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电影转型历程中矫枉过正 的真正原因,指出文化意识的现代性建构是中国电影尚未完成的任务,现代性仍将是中国电影文 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2005年02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2 ]
  • 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

    杨联芬

    中国现代文学,自周作人始,即出现一种具有归隐倾向的审美情绪。废名、沈从文 和汪曾祺,就小说创作所体现的恬淡自然而言,似可看作周作人一脉;但是,废、沈、汪这三位具有 师承关系的作家,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情趣,既超越了周作人,又各具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三人小 说创作的梳理,揭示其返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与审美追求及其相互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呈现 三位作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特的价值。

    2005年02期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1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163 ]
  • 沈从文小说价值重估——兼论8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刘洪涛

    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生命体系的本质是它的非理性和原始性,即以湘西原始性为 核心,融合了传统儒道释思想的非理性精神。沈从文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出新的民族性格。沈 从文的小说创作还客观上呈现了中国由不同民族间的紧张对峙走向融合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过 程,以及新的国家形象的形成过程。新民族性格的塑造,在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找到 了合理的和最后的归宿。沈从文小说在故事、时间因素的利用,客观化和象征的追求等方面,为 中国现代小说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沈从文小说是中国现代性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 主义文学的最杰出代表。

    2005年02期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5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90 ]
  • 严复科学民主思想议略

    史革新

    严复的科学观内涵丰富,包括了狭义科学、广义科学、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精神等 几个不同层面的深刻理解。严复对近代民主思想理论同样作过诸多的介绍和阐发,涉及到天赋 人权论、民权说、平等自由说、法制建设学说、社会进化论等方面,其理论视野之开阔非当时人所 能望其项背。更可贵的是,严复用自己的语言较早提出并阐述了科学与民主并举的思想,成为五 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两面大旗的先驱。严复关于科学、民主以及科学与民主并举的思 想,表现了他在近代新学方面的高深造诣,标志着国人对科学、民主认识的新高度,为中国近代新 文化的形成奠基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005年02期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62 ]
  •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李帆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2005年02期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70 ]
  • 儒学与孙中山的革命学说

    张昭军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实际内容就是三民主义,它与儒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一种 观点从构建孔、孙道统论出发,力图把孙中山儒家化,把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孙中山思想是中国 孔、孟道德的复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断然否定孙中山思想曾受儒学影响,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 不同。实际上,孙中山革命思想既与传统儒学有质的差别,又明显受到儒学的影响。具体言之, 民族主义经历了由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 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在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 键性作用。民权主义学说,是取法西方民主制度,反观中国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的中 西合璧式的理论成果,其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民生主义学说除受 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也就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利弊得失发人深省。

    2005年02期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7 ]
  •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卢毅

    长期以来,“整理国故运动”被视为一股反动的思想逆流迭遭物议,批评它背离了五 四新文化的方向。而实际上,“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孕育的产物,不仅没有与之相 背离,而且还是它在学术文化领域的延续和深化,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具体 说来,在研究态度与目的上,胡适等人主张用“评判的态度”去“整理国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 这一思想明显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而在研究对象与方法上,他们也倡导以一种 “平等的眼光”扩大“整理国故”的范围,并号召“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这一见解更充分弘扬了 五四新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与此同时,“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也作出了 积极肯定的评价,由是超越了简单一元的文化替代论,极大地深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 问题的认识。

    2005年02期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41 ]
  • 论创造性认识

    胡敏中

    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本质的和内在的方面。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 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 事创造性认识活动;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从认识特 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

    2005年02期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3 ]
  • 贝叶斯决策理论与归纳逻辑

    熊立文

    贝叶斯决策理论是主观贝叶斯派归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归纳逻辑遇到 “归纳接受”的难题,一部分学者用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导致了信念 修正理论的产生。从只考察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到全面地刻画归纳推理的动态 认知过程,现代归纳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而贝叶斯决策理论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一 环。对贝叶斯决策理论的检验和修正导致了富有成果的新理论的建立。

    2005年02期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82 ]
  • 论爱人如己的宗教团体性

    刘清平

    基督宗教的教义始终主张,“爱人如己”是一种指向所有邻人的“普世之爱”。但进 一步的分析可以表明:由于坚持上帝至上的神本主义立场,基督宗教提倡的这种“爱人如己”必然 呈现出鲜明的宗教团体性,甚至还会引发宗教仇恨,从而最终陷入难以消解的深度悖论。

    2005年02期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0 ]
  • 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

    赵孟营

    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和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因果链条中处于中间环节,组织理性 通过影响组织合法性来影响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状态。组织理性与个人理性的一致性是组织内部 合法性的源头,组织理性与社会理性的一致性是组织外部合法性的源头。

    2005年02期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8 ] |[阅读次数:50 ]
  •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黄湘莲

    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原则。公民社会不仅会赋予公民以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能 动主体形成和具有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公民文化建设是文化形态的变革,也应该是公 民个体的自觉实践。

    2005年02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6 ] |[阅读次数:84 ]
  • 生态资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史培军,张淑英,潘耀忠,王静爱,洪世奇,沈培平,朱文泉,叶涛

    加强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定量测度,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起着明显的推动作 用。为此,用“和度”与“合度”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测量了1992、1995、2000年 全国各省市区生态资产的总量及单位面积上的生态资产密度,并据此分析了各省市区国内生产 总值(GDP)变化与其生态资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大东部地区生态资产拥有量与GDP相 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广大西部地区生态资产量与GDP相比,呈现基本相当或略有增加的趋 势,广大中部地区介于东西部之间。因之,应提高我国东部地区生态资产的数量,以确保这一经 济快速发展地带的可持续性。继续加强广大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实施东西部生态资产有偿使 用转让机制,以维护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2005年02期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3 ] |[阅读次数:87 ]
  • 中国内地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范丽娜

    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之一。在我国,专利具有集中于沿海分 布的特点;动态数据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专利的空间分布受到社会、经济等因 素的影响。计量模型分析表明,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的区域市场发展整体水平对我国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研发投入、外商直接投资、科研人员比例等因素。由此可 以得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增强各地区以专利数量衡量的创新能力,具体为:对创新能 力落后的地区给予科技政策上的扶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各地区企业研发能力;重视外商投资 项目中技术的引进;发挥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等。

    2005年02期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6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