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教育并存服务性与生产性

    程凤春;

    三次产业划分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都不能作为判断教育属性的根本依据。教育是以消费者为目的的,理解教育的属性也应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教育的直接消费者是学生,但最终消费者还包括家长、用人单位、高一级学校和政府等。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教育具有不同的属性,从全体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具有双重性,即服务性与生产性并存。

    2006年02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5 ]
  • 学术信息

    2006年02期 10+36+54+68+75+8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我国幼儿教育由单位福利到多元化供给的变迁

    曾晓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幼儿园作为职工的劳保和福利,由单位、街道分散投资,它适应了财政与企业财务合二为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使社会各部分成为独立利益主体,打破了幼儿教育作为营业外成本加以核算的财税基础,幼儿教育也因此开始了体制改革的进程。各种改革努力方向混乱,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边界模糊。计划经济下的幼儿教育单位供给构成制度变迁的起点状态,而目前幼儿教育供-需现状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探讨财政选择的规范性标准提供了现实的基础,最终的选择取决于各级政府对公共财政原则的落实。由单位福利到多元化供给的制度变迁,是公共财政一般原则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化和应用的过程。

    2006年02期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26 ]
  • 网络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武法提;

    网络教育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网络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网络教育中WEB(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学本质、媒体对学习的影响、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控制。在网络教育中WEB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环境;媒体并不是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媒体运用的方法和教与学过程中的媒体策略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完全的学习者控制是不适当的,应通过创设有效的认知支架,帮助学习者作出合理的学习决策。

    2006年02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50 ]
  • 美国大学学术管理中的合同责任

    李奇;

    因学术管理而引起的美国大学与学生之间的违约指控主要有四类起因:即高校的教育和教学质量,成绩评定和学术评估,学业和学位要求的变更以及学业和学位要求的解释。在处理上述违约指控的过程中,美国联邦法院以及各州的法院仍继续遵循很多传统的原则和先例。

    2006年02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3 ]
  • 文学论“道”——巴金先生的文学空间

    郭志刚;

    巴金一生著作等身,创作空间很大。《家》、《寒夜》、《随想录》代表了他创作的三个历史时段。在这三个时段里,他每否定一次“黑暗”,都会给文学、生活和“道”带来新话题。结果,在他一次次扩大的文学空间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更多新空间。

    2006年02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9 ]
  •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剧《赵氏孤儿》的改编策略

    邹红;

    历史题材尤其是改编之作的大量出现,是近年来包括话剧在内整个文艺创作的重要趋势,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国家话剧院同时改编的两出历史剧《赵氏孤儿》尤具代表性。以此为个案分析比较,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两出同名话剧在取材、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处理,而且可以窥见近年来话剧改编理念偏重改编者主体感受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我们对历史题材创作热潮形成原因的理解。

    2006年02期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78 ]
  •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王泉根;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2006年02期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3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7 ] |[阅读次数:170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

    李志元;张健;

    为了修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恢复写作的有效性和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将叙事作为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一话语方式的形成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选择、修辞策略、见证历史的抱负和信心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觉。其特征则表现为零度叙事、复调叙事和非史诗叙事。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扩大了当代诗歌的表现视域和处理复杂经验的能力,同时,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2006年02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71 ]
  • 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

    蒋原伦;

    在网络聊天过程中产生的聊天用语,在综合或颠覆传统的口头用语和书面语的过程中,自成一套新的语用规则。网络催生的新型聊天语体与传统语体规范的差别和其语用特点主要有:网聊心理自由;语境的约束小;语体混杂;以别出心裁的新奇怪异为时尚;易变不稳定性。在网络媒体带来的社会变迁中,网络聊天对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方式和交谈内容的塑造和改变表现在:网聊成了青年一代宣泄情绪,沟通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时尚的生产者;以易变不稳定的时尚文化构成当今文化的常态。

    2006年02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64 ]
  • 变权力代言为道德代言:大众传播机制与社会和谐

    毛峰;

    由精英阶层向大众传播其社会信息与价值的过程称“等级传播”,是古今传播机制的主要模式;大众阶层接受、消化、散播、反馈、修正精英阶层对社会信息的意义解释过程,称“平级传播”,是传播机制的辅助模式。当代社会大众传播空前膨胀,但其实质仍然是精英阶层以大众利益的名义,利用大众的认知误区,用“等级传播”来为特殊政治或商业集团利益服务的“权力代言”活动。要实现精英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大众传播由“权利代言”变为“道德代言”,建构和谐社会公平合理的传播秩序,就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在教育和学术机制上确保大众传播对本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二、建立国家对媒介产业的评价监测系统,发挥其引导、调节、制衡的作用;三、政府和企业赋予媒介一定程度的监督批评空间,以推行社会规范;四、形成全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

    2006年02期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0 ]
  • 日记风波与《申报》纠纷——郭嵩焘毁誉的西方媒介因素论析

    于翠玲;

    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期间,因《使西纪程》而遭到非议;又因《申报》的报道引起名誉纠纷。这两次事件反映了中西传播环境的差异,以及西方新闻媒介对中国官方舆论的微妙影响。郭嵩焘日记有关《泰晤士报》等西方媒介的介绍,具有重要的新闻史料价值,对中国戊戌变法前后出现的办报高潮也有铺垫作用。

    2006年02期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5 ]
  • 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

    晁福林;

    上博简《诗论》第21-22号简有孔子曰“‘[文]王在上,於卲于天’,吾美之”一句。沿着这条线索,考察《诗.大雅.文王》等古代典籍,可知,以“帝”为中心的“天国”建构是周人的创造。文王之所以受命称王,是因为在周人看来,他能够由人间而上达天庭,并在天上侍奉上帝,因此得天眷顾。孔子相信天的伟大与神威,相信文王有上天下地的神力。他对《文王》之诗的赞美,对文王的崇敬,实在是出于对天命、帝命的信仰和崇拜。长期以来,学术界流行这样的观点,以为孔子不太关心天命问题,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2006年02期 8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62 ]
  • 论楚简《五行》成德进路的“体知”维度

    张卫红;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知”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内证性认识活动,我与认识对象在本体意义上合为一体;“认知”则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活动,二者在知行关系、获得途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儒家的“德性之知”是在“体知”的基础上统合“认知”,因此不能将“体知”之道完全套用西学知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而应当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视域。

    2006年02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6 ]
  • “天地君亲师”源流考

    徐梓;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但对其表达方式和排列顺序的演变过程,学术界的了解并不全面。经过系统梳理史料,我们认为,“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2006年02期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4 ] |[阅读次数:25 ]
  • 守望家园——家庭伦理的当代境遇

    晏辉;

    在原初意义上,家庭具备生育、经济、教化和关怀功能。在不同的经济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背景下,家庭的原初功能会分离、弱化甚至消失。这主要是由于社会“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在不同人群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新的配置方式,女性可在新的配置方式中获得相当份额的缘故。当婚姻与家庭的当事人只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去建构和解构婚姻与家庭,而在客观上没有伤害他人和社会时,其伦理性为弱势;当这种建构与解构客观上殃及他人、子女的利益时,其行为的伦理性为强势。人类家庭及其伦理的当代形态所涉及到的不止是个人如何生活、想怎样生活的问题,更涉及到家庭在当代生活中到底具有何种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种价值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方式,既受到社会整合方式的影响,又受到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制约。对此问题的研究,伦理分析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维度。

    2006年02期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51 ]
  • 简析科学家的宗教情结——兼论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尚九玉;

    科学家的宗教情结是指科学家信仰宗教或者具有宗教情怀。在科学史上,大多数西方科学家都具有宗教情结。科学家的宗教情结主要表现为科学家信仰宗教和宗教精神及宗教情怀支配着科学家的人生。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与宗教精神的契合,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科学自身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等。科学家宗教情结的本质是人类的形而上追求或者说终极关怀,反映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互补性。科学家的宗教情结对于科学家的人生和科学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2006年02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8 ]
  • 冯·赖特与排除归纳法

    熊立文;

    排除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归纳方法;如何用逻辑的手段刻画因果关系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培根奠定了排除归纳法的基础,穆勒将这种方法系统化并整理出它的推理模式,布罗德用条件概念分析因果关系。冯.赖特以现代符号逻辑的眼光审视排除归纳法,在一阶逻辑的层次上讨论它,用全称条件句表达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出这种方法的逻辑性质。

    2006年02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组织格局:抽象社会中的社会组织

    赵孟营;

    “组织格局”是抽象社会视角下组织体系和组织间关系的重要概念工具,它与组织理性有深刻的逻辑关系:组织格局是特定抽象社会中,组织理性为根本维度的社会组织的总和势力状态和组织间势力关系状态的基本模式。组织格局有四个元素:(依据组织理性划分的)社会组织的类型、(在组织和社会对比下)“社会组织占有的资源状况”、“主流组织类型”和个体社会组织之间的势力关系。

    2006年02期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 ]
  • 质量理念的新拓展

    李晓西;张江雪;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提到了质量问题,体现出一种新的质量理念。这种新的质量理念是对传统质量理念的拓展,可以作这样的概括:质量载体———从企业为主拓展到国民经济整体,呈现出质量载体的多元化;质量领域———从工业为主拓展到各类行业,体现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而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质量生态———从产品实体质量拓展到实体与环境两种质量,凸显出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质量范围———从国内范围的质量拓展到对外贸易质量和利用外资质量,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必然趋势。质量新理念的付诸实践,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6年02期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