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研究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测量:框架与途径

    辛涛;王烨辉;李凌艳;

    课程测量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之一,但由于课程体系自身的复杂性及诸多特点,使得对其量化比较困难。在借鉴国外课程量化研究方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体系的自身特点,通过对课程的分层研究与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课程量化的框架和指标体系。框架确立了以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校长分别作为课程目标、潜在的实施课程与实施课程三个层面的量化点,以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整个课程系统的效标,并确定了各个指标对应的量化途径与方法。通过对课程的量化,保证了课程评价的科学性,能为课程改革、教育决策等提供更多的有力依据。

    2010年02期 No.21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52 ]
  •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估的国际比较

    李凌艳;李勉;张东娇;褚宏启;

    现代学校评估在坚持以政府督导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导向下,其功能和内涵从教育问责更多转向学校发展效益的评定,并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在组织模式上,强调政府督导与学校自评相结合、国家统一标准与地方自主实践相结合,并由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在评估内容上,重视对办学效益的评估、对学生结果表现的关注、对学校发展多元化的引导、对学校自身"增值性"的纵向评估;在评估程序和方法上,注重向学校提供信息服务和资源支持,采用科学专业手段收集数据并公布学校评估结果。借鉴国际学校评估的发展趋势,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学校评估工作需要努力构建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功能和职责的组织体系和网络,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并着力发展专业性程序和技术。

    2010年02期 No.218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65 ]

学术信息

民俗研究

  • 现代商业的社会史研究:北京成文厚(1942-1952)

    董晓萍;蓝克利;

    国家政府与商人的关系具有某种重要性,国家政府对商人和商业活动的政策也会影响社会进程。不过一般认为,商人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很难生存,但北京现代商业史却提供了另外的事实:市民和移民社会身份的断裂,反而使商户的行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主要个体身份标志,行业技艺和现代专业知识传承成为城市社会分层的新基础,促成了城市商业经济现代化的发轫。为此,需要考察北京商业的行业化取向,及其成为城市社会分层和城市社会网络的新成分的具体过程与动力,北京老字号"成文厚"的个案因此具有特殊价值。

    2010年02期 No.218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54 ]
  • 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萧放;

    历史民俗学是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关于民俗事象的历史研究与历史社会民俗事象、民俗记述及民俗评论的研究,通常包含民俗史、民俗学史、文献民俗志三方面。它与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具有自己的学术特点。历史民俗学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民俗学界,钟敬文是中国历史民俗学的倡导者与建设者。历史民俗学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学科特征与研究方法,是一门正在生长的新型学科,它在中国民俗学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学术意义。

    2010年02期 No.218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61 ]
  •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特色与价值

    刘守华;

    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被誉为中国的文化长城,在新中国60年大庆前夕全部出齐。其中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由钟敬文先生任主编。本文作者作为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成员和湖北省故事集成副主编,联系故事集成这部巨著的成书经过,评述了故事集成按三性原则编纂所构成的鲜明特色,指出它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家朝向民间文艺学的中国化、本土化,将民间故事的采录选编和学理建构融为一体,以几代学人的精诚合作,将这一新兴人文学科推向成熟的标志,作出了对中华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2010年02期 No.218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52 ]

历史研究

  • 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考察

    彭刚;

    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中关于历史学性质、历史学家工作与过往历史实在之间关系的看法,可以区分为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无从突破史料的限制或者说是文本性的限制而触及到过去本身。由此出发,它们在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关系上也持有不同的论点。重构论认为,历史事实自身就会呈现出意义,从而支配着历史解释。在建构论看来,史家对于历史事实的建构当中就包含了解释的因素,事实与解释并非截然分离。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立场也即解构论的主要特征,是历史的文本化、解释对于事实的支配地位以及历史解释的多元论立场。

    2010年02期 No.218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5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82 ]
  • 《论历史概念》:历史的辩证意象——兼论本雅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罗松涛;

    通过深入解读《论历史概念》(包括"补遗")这部作品,力图挖掘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思考历史的独特方式:一种基于辩证意象的理解。而且,本雅明的思想正是在这种辩证意象式的历史哲学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弥塞亚(救世)主义的"相遇"与交织。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一"相遇"正是出自思想家本人对激进革命的承诺与期待。此外,本雅明在这种历史的辩证意象语境下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发,也是本文着力考察的一个方面。

    2010年02期 No.218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38 ]
  • 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述评

    董立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创新哲学和史学理论,经过十多年的思考和酝酿,安克施密特精心构建了一套旨在超越叙述主义的"历史经验"理论。"历史经验"是反再现主义的,它排斥语言和叙事,先于主客二分。对安克施密特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形式是"崇高的历史经验"。"崇高"与"创伤"紧密相连,"创伤"可以被看作是"崇高"在心理学上的对应物,而"崇高"则可以被看作是"创伤"在哲学上的对应物。由于"历史经验"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特征,它已经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但是,我们不妨谨慎地预期,"经验"概念如果不能独立构筑一个新的史学理论范式,起码也会成为新范式或新话语中的关键词。

    2010年02期 No.218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6 ]
  • 一种关于世界史观念的历史考察

    张文涛;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2010年02期 No.218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5 ]

哲学研究

  • 批驳怀疑论的最佳策略:语境不可错论

    曹剑波;

    绝对不可错论和可错论是西方知识论中的两种主要的理论。绝对不可错论主张,知识是不可错的;可错论主张,知识是可错的。绝对不可错论必然导致否认人们有知识的全面的怀疑论。为了拯救知识,避免怀疑论,反怀疑论者倡导可错论,主张用可错论来批驳怀疑论。虽然可错论可以避免怀疑论,但笔者认为拯救知识论的最佳策略不是可错论,而是语境不可错论,语境不可错论是知识论的真正出路。

    2010年02期 No.218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1 ]
  • 论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互补

    冯周卓;

    哲学咨询作为实际从事的对话治疗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哲学通过澄清概念和获得对人们自身经历的生活的洞察,来缓和人们所经历的道德和存在的紧张,并提供心灵的宁静。尽管哲学咨询和心理咨询都用到对话方式,但心理咨询的目的是要解除来访者的心理困扰,而哲学咨询是要让来访者重构问题的意义,从而化解心理困扰。心理咨询需要用到哲学范式,哲学咨询则要解决情感与思维的缠绕问题。

    2010年02期 No.218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68 ]

经济研究

  • 制度转型的四大理论命题

    王玉海;周冰;刘学敏;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联系于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而中国发展模式离不开制度转型。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制度转型的内在规律,转型持续深入的过程也就是转型规律被逐渐认识的进程。中俄之间的转型比较,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认识线索,依此可以进行命题式归纳,以期揭示制度转型内含的规律。中国关注的是转型目的、转型过程、转型动力以及转型绩效评价的适应性效率;俄罗斯则关注的是转型目标,既忽视了转型过程,也忽视了转型动力,转型绩效也是以资源有效配置效率高低为标准的。这反映的是对制度转型本质及其转型规律的认识偏差,正因此,才会有差异显著的两种改革效果。

    2010年02期 No.218 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9 ]
  • 财政分权与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

    郑磊;

    传统理论认为,财政分权可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在实践中,财政分权也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广为采用的一种政府改革模式。但是,由于各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差异,财政分权对公共服务提供到底具有何种影响仍然缺乏一致的结论。研究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公共服务提供,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参考。在基于我国内地2000多个县级数据计算得到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指标后,对财政分权和教育服务提供的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发现,省以下政府的财政分权度越大,导致省级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越小,从而省内的教育服务提供差异越大。而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服务提供地区差异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城市化则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人均财力和人均补助的增加有助于缩小差异。通过对全国总体差异进行地区分解发现,地区内部的不平等是造成总体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是其贡献程度逐年下降。因此,将资源用于缩小区域内部或省域内部的不平等会显著降低总体不平等,省内特别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在操作上成本更小也更可行。

    2010年02期 No.218 9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10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42 ]
  • 义务教育财政效率评价:方法及比较

    丁建福;成刚;

    "效率财政"是各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应该和教育产出尤其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联系在一起,如何准确地计量义务教育财政效率近年来成为国内学术界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主要的评价方法有指标法、教育增值法和前沿效率分析方法。这几种方法具有不同的适用性条件和优缺点。比较而言,指标法适于对政府评价,而教育增值法和前沿效率分析方法更加适合对学校的评价。教育增值法因其有许多优点,将是未来学校效率研究的一个热点,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2010年02期 No.218 109-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71 ]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指数分解研究:1980-2007

    秦放鸣;师博;

    近年来,能源消耗激增对中国环境的破坏性不断加剧,因此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实证结果表明,煤炭是我国能源消费的支柱,煤炭强度改进的幅度低于石油强度改进幅度,强度效应主导了中国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的变动趋势。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特征的作用,结构效应无法从整体上对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改进产生积极影响。1980-2007年强度效应对二者强度改进的贡献分别为127.4%和108%。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部门煤炭强度和石油强度的改进是我国能源效率提升的主因。有鉴于此,应该对工业部门的节能技术进步给予倾斜性的制度安排;协调电价与煤价的关系,加速煤炭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2010年02期 No.218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2 ]

读书札记

励耘书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