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社会治理研究

  •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模式研究——基于四种模式的案例分析

    陈鹏;

    作为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构成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地方社会治理的种种现实困境表明,地方政府在中国总体社会治理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没有获得足够充分的重视和研究。本研究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问题频发多发的背景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如何在地方政府层面进入制度化、体制化阶段,即所谓的社会管理"新常态"问题。通过选取Z、W、B、G四市为典型案例,探讨和分析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四种体制模式:"政法委体制"、"民政局体制"、"社工委体制"和"群工委体制"。每一种体制模式从牵头部门、组织结构、职能体系、治理逻辑四个维度进行界定和建构,并代表了党和政府介入、干预和管理社会的不同方式、边界条件和价值理念。针对牵头部门而言,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党和政府,两者的结合方式分为"合一"和"分离"两种类型;社会管理的目标包括"社会秩序"和"社会活力"两个方面,并可分为"秩序导向"和"活力导向"两种类型。由此,可建立一个社会管理体制的理想类型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的差异性、中央的政策支持和重视程度、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则是影响地方政府选择不同社会管理体制模式的主要因素。社会管理体制概念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深化和理解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理论图式和目标路径,解析和揭示转型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推动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04期 No.250 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62 ]

教育改革论坛

  •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一个经典公式正当性的论证

    刘继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公式自提出以来,误解与批评就相伴而生。有人认为,这个公式是诱发种种不良教学问题的诱因。对这个公式作系统的理论分析发现,它的逻辑推导是有效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个简化表达,把它复原,就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导;学生主体,教学内容客体"。简化的公式对教师的作用和学生的地位作了画龙点睛的描述,是关于教学过程主要特征的概括性表达。教师主导并不否定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师生可以互为主客体。"教师主导"是教师主体服务性的表现,是学生发展的外因,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学生主体"则是在教师主导下发展着的主体。合理地分析与评价这个公式对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015年04期 No.250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66 ]
  • 论通识教育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间的张力

    傅添;

    通识教育的理念及施行模式与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张力。它影响着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与阐释,更对其本土化改革实践过程形成了重重制约。具体言之,这种张力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首先,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理念上,通识教育的引进带来了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扎实育人和追求实用、改进学习方法和扩展知识体系等方面的矛盾;其次,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通识教育与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行政管理体制、课程体系、师生管理体制、跨校合作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再次,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所带来的冲突广泛存在于课程内部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授课主体等众多方面。张力的存在反映了高校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复杂利益博弈,同时也揭示了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统一的可能性。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张力需要将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同我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2015年04期 No.250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6 ]
  • 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基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思考

    苏君阳;王珊;阚维;

    教育制度是对教育系统中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与约束作用的规则。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经常会产生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其形成具有周期不确定性、潜在性与影响广泛性等特点。当前我国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传统与素质教育改革政策的冲突、学科中心论的课程传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冲突、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理念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冲突。导致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之间冲突的原因包括传统观念的固守与坚持、正式组织教育改革推进方式的简化与激进、正式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对话机制的缺乏、政策反应的迟缓与冷漠四个方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冲突协调的基本律令与价值准则,积极培育两种制度系统中自主创新性的文化,合理安排正式教育制度变革的节律与进程,构建灵活多元的民主协商与对话机制,是协调正式教育制度与非正式教育制度的重要方略。协调非正式教育制度与正式教育制度冲突的过程是一个重构正当性、合理性价值与秩序的过程。

    2015年04期 No.250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70 ]

教育心理研究

  • 教育政策对免费师范生从教动机、职业认同的影响

    赵宏玉;张晓辉;

    职业认同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能否长期从教或终身从教。本研究以743名免费师范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了免费师范生对教育政策的满意度、从教动机、职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满意度和从教动机高于或略高于一般水平,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在内部不同维度水平上差异显著,并在总体水平及不同维度上受年级等因素影响。(2)免费师范生的政策满意度与从教动机、职业认同显著正相关,从教动机在支持性政策满意度与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限制性政策满意度与职业认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政策满意度和从教动机对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模型在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围绕这些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并在教育政策制定,免费师范生选拔、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15年04期 No.250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3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60 ]
  • 父母冲突与大学生自我分化: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

    邓林园;许睿;方晓义;

    父母冲突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研究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有关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自我分化指个体能在理智与情感、亲密与独立之间保持平衡的能力,为了探讨父母冲突对大学生自我分化的影响及冲突评价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四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中选取1023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处于中上水平,在自我分化的四个方面,大学生情感断绝方面的分化程度最高,其次是自我立场,第三是人际融合,分化程度最低的方面是情绪反应;(2)父母冲突水平越高,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就会越消极,大学生的自我分化程度也越低;(3)冲突评价的三个方面"冲突应对效能"、"冲突威胁认知"、"冲突自我归因"和父母冲突特征的"父母冲突解决"方面可依次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4)大学生对父母冲突的评价在父母冲突与自我分化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中介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只有冲突应对效能的中介效应显著;在女生模型中,冲突评价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三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均显著。

    2015年04期 No.250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81 ]

文艺思想研究

  • 前置结论与前置立场——关于“强制阐释”的第七组讨论

    <正>[背景链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代西方文论大量涌入中国,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一些学者在学习和借鉴的时候,忽视了对其存在缺陷的辩证认识,机械套用甚至以讹传讹,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评价近百年来的西方文论,辨识其对中国文艺实践的有效性,明确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方向和道路,成为当前文艺理论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5年04期 No.250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前置结论与前置立场

    张江;

    <正>各位先生:这是我们讨论的第七封信了。从强制阐释的理论要求看,我想还是要讨论一下前置结论,以及结论与立场的关系。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强制阐释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对此,前几封信中,大家从各个方面涉及过多次,有了一些新的提法和认识。在第四封信中,周宪先生就有一个很尖锐的批评,认为前置立场与前置模式不是强制阐释的必要充分条件,前置立场与模式是必要的,关键不能前置结论。这话让我思考许久,我理解周先生的提法是

    2015年04期 No.250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7 ]
  • 从文学批评性质、功能的定位说开去

    朱立元;

    <正>张江先生:读了您的第七封信,感到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又深了一层,颇有收获。这次,您重点对强制阐释的三个"前置"中第三个前置即前置结论作了一锤定音的批判,使人心悦诚服地认可前置结论是强制阐释最明显、最毋庸置疑的特征。同时,您深入论述了在强制阐释中三个前置的相互关系和动态构成,这在思维逻辑和推理方式上是站得住的,深化了对强制阐释的批判。我特别注意到,您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功能在理论

    2015年04期 No.250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0 ]
  • 关于强制阐释现象的辨析

    王宁;

    <正>张江先生:读了您的第七封信,感觉到您对强制阐释问题如此着迷,以致接连几封信都在就这个问题反复并深入讨论,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紧迫,如果不解决就无法对当代西方文论用于批评实践的成败得失作出总体评价。可以说,我们通过多次讨论已经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基本的共识。我在仔细拜读来信后发现,您对问题的认识又进一步集中并深化了。您不无正确地指出,理论的形成在大多数情况下来自批评实践,但您同时也并不否认,由理论生

    2015年04期 No.25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1 ]
  • 文学研究的立场与结论

    周宪;

    <正>张江先生,您好!没想到刚刚把对您第六封信的回应文章发出,不久就接到了您第七封信。看来您对这些问题已是深思熟虑,胸有成竹。您新的看法一出来,就逼迫我不得不进一步考虑如何回应,如何深化自己原有的想法。说实话,参与几次讨论后,我自己对一些原来没有仔细思考或系统考量的问题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把原先只存在于印象或经验层面的想法,转向更为逻辑和更为理论性的分析。感谢您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可以集中精力地反省和

    2015年04期 No.250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史学前沿_技术史的民间化

  • 科学、技艺、技术:中国农业从物质到知识的穿越

    白馥兰;董晓萍;

    中国农业在中国农政管理系统中是治国之本,该系统兼容地方文化多样性,扎根社会网络,对科学、技艺、技术的知识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在19世纪之前,几乎没有任何西方国家在促进农业生产和传播农业知识方面有所作为,中国却从宋代开始已经全面着手,政府发挥各级官员、文人学士、地主作者、农民和工匠的综合作用,鼓励官民合作,发展先秦以来的儒家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民俗,更新了中国农业国家的知识系统与宇宙观。发展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能够增加我们对科学与规律的理解,而它不仅存在于中国,也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前现代时期之中。

    2015年04期 No.250 8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0 ]

史学前沿_皖南事变的多维度再思考

  • 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与项英的战略分歧——从新发现的白艾笔记说起

    张双智;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袁国平的对话》。对话详细生动,是就新四军发展战略展开争论的"现场"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周恩来、陈毅、叶挺主张新四军应该东进、北上,并尽快地大发展,批评项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株守皖南的错误想法。结合党中央与项英的来往电文可知,项英即使没有明确的"三山计划",也未能完全执行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没有认识到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贻误了新四军军部向敌后转移发展的良机,应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项英虽然有错,但与张国焘和王明不同,不应定性为路线错误。

    2015年04期 No.250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4 ]
  • 国共和日伪报刊关于皖南事变的报道

    董莹;

    报刊是研究皖南事变的一类重要史料,但在以往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使事变后的舆论形势难以见知、部分结论有失客观全面。通过对报刊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和日伪从各自立场出发,围绕事变的起因、过程和评价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报道宣传。大体看来,国民党官报对事变作何解释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舆论的基调,受到高压管制的大量民间报刊主动或被动地服从官方宣传口径。中共主办的报刊争取舆论回击,努力为新四军正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伪报刊玩弄"和平"与"反共"的政治阴谋,对新四军进行攻击。总之,这些报道深刻体现了国共和日伪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反映出中共一面抵抗日寇、一面击退反共高潮的艰难不易。

    2015年04期 No.250 11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9 ]
  • 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曾凡云;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国内事务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置中共问题。由于中共拒不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溶共"方针,武力解决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其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又把制裁新四军问题作为其抗战成败的关键。史实表明,从1939年初到皖南事变爆发前,随着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日趋恶化,加上苏俄的对华援助被其利用,蒋介石国民党便逐渐制定并实施了限制、局部"剿灭"新四军与全歼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周密预案。皖南事变这样就发生了。

    2015年04期 No.250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 ]

法学研究

  • 论中止的真挚性及其立法化

    袁彬;

    中止的真挚性是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为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所作的真挚努力。真挚性是中止犯成立的扩张要件,在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时,它能补强中止犯的减免处罚根据。"足以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真挚性程度标准对真挚性的成立要求过高。对"真挚性"的判断应坚持以一般人为基础的主观判断,以行为人是否"尽力"作为"真挚性"成立与否的标准。行为人尽一切可能地采取了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措施时,即便犯罪既遂结果未发生与中止行为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也成立中止犯。我国应当在现行刑法典第24条第2款之后增加两款,对单独犯罪中止和共同犯罪中止的真挚性条件分别加以规定。

    2015年04期 No.250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9 ]
  • 论“受救援权”的确立与实现

    邢爱芬;李一行;

    "受救援权"作为一种权利是由基本人权派生而来,是受灾人在发生灾害时的群体人权;对"受救援权"的需求产生于发生灾害时的救灾实践。目前,该项权利已被国际法律文件所确认,但尚未在国内法中确定下来。在国内法上确立"受救援权"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灾难救援对于灾难发生国政府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在用尽本国救济且经由受灾国政府同意的条件下,外国和国际组织也可以加入救援行动。"受救援权"的实现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国际合作。

    2015年04期 No.250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8 ]

学者访谈

  • 治学要讲究精神与方法——童庆炳先生与青年学者谈心

    童庆炳;宋媛;

    <正>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好消息传回祖国的时候,熟悉的人们纷纷向童庆炳先生表示祝贺,祝贺他的学生为中国人圆了诺贝尔文学梦。1988年秋,童庆炳先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总导师之一并讲授"创作美学"课程,在座的学生中就有莫言,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超越故乡》也是在童庆炳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个作家班里,还有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

    2015年04期 No.250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5 ]

读书札记

  • 圆明园“九洲清晏”与“九州清晏”问题之我见

    王开玺;

    <正>九洲清晏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综览相关史料,该处景名或殿名有"九洲清晏"、"九州清晏"和"九州清宴"三种写法。学界多以"九州清宴"之"宴"为后人记载或印刷之误。但在"九洲清晏"还是"九州清晏"的问题上,则存在着明显的分歧。笔者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疏谬之处,敬请师友指正。一、史实的歧异,史料的混乱,学者的困惑造成"九洲清晏"与"九州清晏"分歧的根本原因,首先在于史料记载的混乱不清。

    2015年04期 No.250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下载本期数据